2017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约2.9亿人,每5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其中高血压患者2.7亿人,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约350万人。心血管疾病占我国居民死亡构成的40%以上,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城市。平均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程红介绍,心血管疾病有几种高危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超重和肥胖、体力活动不足、高脂血症、膳食习惯、遗传因素等都有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但吃醋、吃黑木耳等并不能软化血管,治疗心血管疾病。
随着人们养生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注重饮食健康。少油、少糖、少盐成为了健身餐的标配,很多人开始对盐“避之不及”。摄入过多的盐会造成身体问题,那么不吃盐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危害呢?
在假日餐桌上,河豚鱼受到了不少市民的青睐。河豚肉质肥美却伴随着剧毒,这对好吃的食客来说真是危险的诱惑。2016年9月,农业部和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通知,要求有条件地放开养殖河豚生产经营,但加工企业须备案后才可以销售经加工后的河豚可食部位(皮和肉可带骨),禁止经营河豚活体。假日里,南京雨花台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对辖区各大餐饮店走访的过程中,在小行路一家叫做农香居粗菜馆的餐饮店发现店家正在销售活体河豚。在店家海鲜销售区的鱼缸内,共有17条活体河豚正在对外销售。餐饮店负责人表示,这些河豚都由饭店的厨师在后场直接加工。
最新一期的“科学”流言榜来啦!拍完X光后发现怀孕,孩子真的不能要吗?吃“竹炭食物”就可以吸附体内毒素,达到排毒养颜?这些说法其实都不靠谱。“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让我们来看看9月的流言榜揭穿了哪些“伪科学”的真相吧。
油,我们每天做饭都要用到,是不可或缺的一种食物原料,与饮食息息相关。几乎每个人每顿饭都要吃油,但是,在市面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不同种类、不同品牌的食用油,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选择。
营养标签是消费者直观了解食品营养组分、特征的有效方式,营养素摄入缺乏可引起营养不良,摄入过量则可导致肥胖和慢性病发生。正确标示营养标签可以指导消费者科学选择膳食,促进公众膳食营养平衡和身体健康。在我国,食品营养标签应符合《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的要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
酸奶是用牛奶制成的饮品,口味独特,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牛奶是流动的液体,而酸奶却是粘稠的,这是怎么回事?是因为酸奶中添加了增稠剂吗?其实,酸奶变粘稠与增稠剂并没有关系,而是因为加入了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使得酸奶变粘稠。牛奶中富含蛋白质、脂肪和乳糖等,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会将乳糖转换为乳酸,导致牛奶的pH值下降,酸度升高。
秋季,南瓜凭借其亲民的价格、鲜黄的色泽以及甜软的口感深受消费者们的喜爱,不仅可以用它炒菜,还可以用来煮粥。不少喜欢养生的朋友都青睐于这种食品丰富的营养价值,然而一些朋友也因为其中的甜味担心其糖分过高。对于这种食品,我们应当如何选择呢?本文将为您讲述南瓜有什么营养价值以及血糖高的朋友到底适不适合吃南瓜。
咸鸭蛋黄中的红油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原本就存在于蛋黄中。鸭蛋黄中包含脂肪、蛋白质、糖类、卵磷脂、水分等物质。经过腌制的咸蛋黄能流油,主要是由于蛋白质和脂肪这两种物质性状的变化。蛋黄中的脂肪非常丰富,大约占到30%~33%,油就来源于此。在鲜蛋黄中,油脂以小油滴的形式存在于分子中,蛋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共同形成了一个乳剂系统,所以在外观上看起来没有油。
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每年秋天,在老百姓喜爱的季节性食物榜上,膏满黄肥的大闸蟹必定能占据一席。国庆佳节将至,相信很多人的餐桌美食少不了它。大闸蟹好吃,怎么才能“吃好”呢?在享受美味之前,最好了解清楚与吃蟹相关的饮食常识,这样既能满足口腹之欲,还能兼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