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一直是大家生活中的大事,如何能够吃得好,吃得健康,显得尤为重要。认真吃饭,吃得科学适宜,这事很重要。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礼记》里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从古至今,吃饭都是件天大的事。自称“平生只为口忙”的苏东坡,就曾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字里行间,透着对“吃”的讲究。
日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研究人员发现,鸡蛋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脑卒中等)及总死亡风险间的关联呈现U型关系,吃鸡蛋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心血管健康。该研究发现,每周吃3~6个鸡蛋的人,心血管疾病及总死亡风险最低。相比较,每周吃鸡蛋不足1个的人,心血管疾病及总死亡风险分别升高22%和29%;而每周吃10个或以上鸡蛋的人,相应的风险则分别升高39%和13%。相关论文刊登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
光吃大米饭有些时候会感觉单调,于是大家就会在蒸米饭的时候在里面加一些豆类,不仅能够让米饭的口感更好,同时还有一定的养生功效。比如…
芝麻,有黑、白二色,习惯上黑色芝麻入药,它既是食物,也是是药物。中医对黑芝麻早有认识,并给予高度评价。如《神农本草经》指出:“补五内(脏),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久服轻身不老。”黑芝麻最基本的功效是滋补肝肾、养发乌发、补益脾胃、养颜增力、生精补血,所以,黑芝麻益精补血,最宜秋季燥邪所致以下三类人群润燥食用…
油条蓬松酥脆有韧劲,色泽金黄又美味,是深受百姓喜爱的早点之一。但传统膨松剂多含有明矾,添加不当易造成铝含量超标,加之其高温煎炸的制作方法导致油脂含量偏高,可能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一定影响。为此,专家建议:
生活中的果蔬种类繁多,按照颜色,可以分为深色和浅色两大类。其中,紫色果蔬属于深色果蔬中的一员,它富含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 最重要的是,经国外研究发现,紫色、黑紫色的果蔬、薯类及豆类等食物,都含有一种叫做“花青素”的物质。“花青素”是许多紫色食物营养价值的关键所在。 那么,“花青素”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因为身体长得快,骨骼的生长需要大量的钙来维持。中国营养学会指出,就儿童青少年而言,每天钙的推荐摄入量为800-1300毫克。其中摄入量最高的应该是青春期(11~14岁),每天钙推荐摄入量应达到1300毫克,因为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发育特别迅速,除了骨骼的纵向生长以外,还需要沉积骨量。
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海水中的毒素浓度已经有所下降,但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生态学研究指出,海洋暖化以及过度捕捞导致的食性转变,可能会使部分人类可食用鱼类体内的甲基汞(MeHg)含量增加。
南京的各家餐厅大力推广“光盘行动”,引导消费者文明就餐、理性消费,而按需点餐、剩菜打包等良好的用餐行为也成为许多市民的新风尚。对舌尖上的浪费说“不”,怎么合理打包并食用剩菜,才能既健康又厉行节约?南报融媒体记者采访了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系教授陈舜胜,来看看食品学专家的打包妙招。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蛋白质食物就是肉。但其实,四季豆、谷物、小扁豆等也富含蛋白质,而且可以补充其他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三文鱼、鸡肉、牛肉等食物富含蛋白质,营养丰富。但不是所有含有蛋白质的食物都有利于健康,一些含有添加剂和防腐剂的加工肉类就弊大于利。研究表明,大量食用加工肉类会增加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